各國外匯存底大量增加的背後因素
根據國際貨幣組織(IMF)的統計,亞洲各國所累積的外匯存底,已達到自2014年以來的最高儲備量,特別是在新興亞洲經濟體,這些央行藉由儲備外匯存底擁有強大緩衝,其背後目的是為了因應美國聯準會(Fed)在可預見的2年內,緊縮貨幣政策、刺激美元走強而引發的市場動盪。
根據彭博資訊報導,截至5月底,亞洲地區新興國家央行所持有的外匯存底高達5.82兆美元,為2014年8月來最高。若不計中國大陸,新興亞洲央行外匯存底攀抵2.6兆美元的歷史新高,更是前所未見。
綜觀全球前十大外匯存底的國家,有七成已經開始快速增加儲備量,外匯存底略為下降的日韓也是由於預見美元強勢而做出調控。由於Covid-19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美國近年不斷降息以刺激市場經濟,過去幾次的金融風暴後美國降息挽救市場的潛力有跡可循。隨後縮緊貨幣政策,帶來的美元升值外匯壓力也曾經對出口國的產業與匯率帶來強烈衝擊。因此,這次在可預見美元即將強勢的情況下,各國央行已經開始大量儲備美元,越是著急也就代表強美元的到來越來越近。
2021年Q1各國外匯存底金額 單位:百萬美元
外匯存底的美金占比持續提高
同樣由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全球外匯存底的美元配置持續增加,來到59.5%,是全球央行持有最多的貨幣儲備。美元外匯存底從2020年第四季 6.744 兆美元上升至2021年第一季的6.794兆美元,反映出各國央行在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後囤積大量美元,以因應後勢發展。
由於美元繼續鞏固其在FOMC後的漲幅,全球疫情的不確定性也給美元提供了避險性支撐,因此各國央行大量買入美元作為主要的外匯存底貨幣。
深藍色的部分是美元所佔的比例
通膨持續,刺激美元走強
美元在6月的時候呈現強勢升值,臺灣外匯局局長蔡烱民解釋,主要是聯準會FOMC會議後,市場著眼美國經濟表現不錯,加上升息時點提前,帶動美國2年、5年期公債殖利率走升,在美國短期利率上漲支撐下,美元呈現升值趨勢。
美國聯邦政府公布的報告顯示,今年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0.8%,這是過去十年多以來最大單月增幅。因而造成金融市場擔憂通膨率長期上升,不但美股指數期貨紛紛下挫,聯準會的鷹派也趁勢抬頭,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表示,為防止大規模政府支出所導致的經濟過熱,可能必須適度升息,一直到目前為止,近幾個月不斷放話要提早升息,造成全球股市匯市大幅波動,但同時也一再表明通膨帶來的美元壓力。
而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又比去年同期上漲5.4%,是13年來最大增幅,且高於分析師預期的5.9%,許多華爾街分析師指出,通膨的速度超乎預期並且越來越快,拜登的新基礎建設改革也在擴大通膨的幅度,美國貨幣政策勢必要做出應對。
理財配置,應持一定比例的美金資產
可預見美元的強勢下,我們建議理財配置應該要適量地持有美金資產,因惟隨著美元增值的同時,以美元計價的各項資產價值,自然而然會跟著水漲船高。再加上投資應分散風險,建議可將美元視為中長期外幣資產。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創下24年來的新高,2021年上半年已升值超過2%,吸引不少台灣民眾布局美元資產。長期持有一定數量的美金資產,在未來數年內可以保持穩健的地位,如果可以選擇擁有保本護本功能的理財工具,則更為安全。
以上分析內容僅提供各位投資夥伴參考,買賣有賺有賠,風險須謹慎
如果你想得到更詳細的配置建議,或是接收第一手消息,一定要加入我們的LINE好友:https://lin.ee/Gj3Y9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