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023x682.jpg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規劃擔任私募股權基金的主管機關,只要經過國發會資格認定的私募基金,將開放給保險業資金投資,主要目的是要引導保險資金,投入包括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之5+2產業,同時包括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台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公共建設。私募基金的功能除了提供投資管道外,同時導入相關的專業投資知識,能夠更有效率地運用資金。

 

首先就資金來源而言,我國人身保險業資金豐沛,可投資總額超過31兆元,但目前國外投資占比高達65%。國外投資能夠增加壽險業投資機會,但也增加壽險業的匯率風險。以去年而言,保險業若完全不避險,匯損金額高達5,818億元,在避險情形下以及加計收回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合計淨匯損依舊高達2,96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是以國發會積極協助保險業投入私募基金,進而提供更多元選擇,值得肯定。

 

再者,就投資的標的而言,國發會主要將保險業資金導入5+2產業、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公共建設,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極為重要,也符合全球私募基金投資的潮流。

 

例如隨著市場和政府愈來愈重視環境與氣候變遷,ESG的投資大幅增加,5+2的綠能科技、循環經濟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的綠電及再生能源也掌握了此一趨勢。再者,新冠疫情之後,人類健康面臨新的挑戰,政府著重生醫產業與精準健康產業發展,不僅符合國際潮流,亦可充分發揮台灣醫療的優勢。

 

另一方面,疫後也將加速數位與人工智慧的發展,此核心產業為我國具產業優勢的半導體,5+2的亞洲.矽谷與智慧機械以及六大產業中的資訊及數位跟資安卓越,都著重在相關布局,期能維持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雖然金管會陸續開放投信業與證券商跨足投資私募基金,但我國私募市場相對保險業可投入的資金比重仍低。以國內投信公司發行的私募基金來說,總規模約472億元。

 

由國發基金、工研院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及台灣銀行共同出資成立的台杉投資,從台杉水牛一號物聯網基金,至啟動規模約60億元的水牛六號科技轉型基金,私募基金總規模約200億元。兩家壽險公司參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離岸風場投資,透過共同成立的台灣風能投資公司,參與CIP彰芳暨西島共600MW離岸風場投資,該案預估總投資金額約950億元,兩家壽險公司合計持股12.5%,亦僅大約119億元。

 

因此,市場可能需要更多的誘因與更完善的制度,也需要金管會等相關部會共同努力。例如壽險業資本適足率(RBC)規定投信及證券商轉投子公司擔任普通合夥人所設立的私募基金,且投資於公共投資事項及5+2產業之私募基金時,享有RBC係數0.0319,未來或許可以考慮經過國發會資格認定的私募基金都一併納入,惟需統合並嚴謹審核認定發行人跟投資項目標準。

 

未來私募基金的實際投資部位與投資計畫是否相符,以及其透明度是否足夠,也應一併建立相關的管理辦法及第三方審閱機制,方能降低保險公司於實務作業的風險與責任,進而完善制度發展私募基金次級市場,並強化投資組合中資產證券化的靈活度,提升其市場流動性。

 

在期盼國發會積極承擔私募基金主管機關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亦應公正無私地支援與合作。如此不僅可以促進投資並帶動產業升級與優化公共建設,亦可培植及提升優質人才及技術,且協助保險業降低其國外投資而減少匯率風險,同時促進我國私募基金的發展與進步。

想要獲得更多的聰明理財知識,歡迎加入我的LINE帳號,掌握投資訊息:https://lin.ee/Gj3Y9X4

點選這裡加入好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ryc8968 的頭像
    jerryc8968

    巔富樂活 Crown your life

    jerryc8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